【修行入门】什么是禅修?为什么要禅修
09-26 03:14


什么是禅修?

泥沙俱下,江湖入海。

法门万千,殊途同归。

欲望牵引着我们,感受苦乐,犹如昼夜轮转,不知尽头。禅修指引着我们,寻找生命的真谛,犹如指南针,于迷雾中指明方向。成熟,是向内而求,求索生命的真正意义。越向内,方向越明确,活着越有底气。禅修,便是向内求索,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。

所谓禅修,本无禅可修。强言之修,可能用“回归”二字更贴切些。

所谓法门,本无门可入,此谓之门,可能用“方法”二字更朴实些。

所谓禅修之法门,无非“回归自性的方法”。

想厘清生命之目的,还须放下自我,

欲了解什么是禅修,请先走出庐山。

此时,远离你的喜好,

此地,放下你的判断,

那么,你已经具备孤峰绝顶之心胸、视野,可以开始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禅修了。

狭义而论,禅修分为止禅与观禅。

止禅是培育定力的方法,

观禅是培育智慧的方法。

若论形式,又可分为坐禅和行禅。

坐禅,即打坐,以观呼吸为切入点。

行禅,即经行,以缓行步为切入点。

广义而言,无论行住坐卧,皆保持观照与觉知,这才是真正的禅修。

觉知身心,只是禅修的起点,最终,是为了照见身心实相。

一旦照见无常、苦、无我的身心实相,才算见法(开悟)。

试想,礼拜、打坐、经行、念佛、念珠、持咒、拜忏、行脚等等,所有这些,无外乎不同宗派外化的形式,你有想过核心是什么吗?

无论是佛陀、耶稣还是穆罕默德,都是智者,智者理应得到尊敬。

如果你“信”,那只是“盲信”;如果你“不信”,那也只是“盲不信”。

无论你信与不信,那都是“迷信”!

真相总是残酷的,但真相也是至简的。

如果褪去宗教的外衣,其核心必然殊途同归。

如果有一条路,可以让你成为智者,它必须可修可证,而不能只是让你仰望。

单论佛教,无论南传还是北传,无论汉传还是藏传,

为何要“念住所缘”?为何要“一心念佛”?为何强调“存乎一心”?何为“万缘放下”?何谓“一念万年”?什么叫“活在当下”?

由此,“制心一处”是所有修行方法所共通的,因为“万法唯心”,必先收回这颗心。至于那一念,凡人必带“有求之心”,如果你求的是名利,那是百分百的迷信,什么也救不了你;如果你求的是真相,这便是方便之法门,一切法皆是方便法,任何法门都可以引领你入道。

禅师说“不可说、不可说”,因为说出来便是方便法,如果理解错误,难免方便出下流。事实上,只要是言语文字,理解偏差几乎是必然。因为,指月之指永远不可能成为月亮,渡河之舟永远不可能成为彼岸,执着于言语文字没有任何意义!该放下的,终究要放下。

更进一步,由“一念”而至“无念”,则是对于“无我”更高的追求。

真正的禅修,无须任何追求

真正的禅修,只是如实观照

真正的禅修,注定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。

现代人,人心散乱,杂念纷飞,要制心一处已难如登天。

而禅修,正是要应对这个难题。

知幻即觉,觉幻即离。

相由心生,境由心转。

禅修,终由转心迈向转境,从而打开一片崭新的人生篇章。

生命之门,此时才算真正开启。


为什么要禅修?

简单地说,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培养专注力、觉察力和观照力。这种能力是心本来具备的,但因无明所惑,使心总处在不知不觉的混沌状态。这种状态就像泥潭那样,使内在的专注力、觉察力和观照力淹没其中,失去作用。

同时,无明带来的烦恼妄想,又在内心形成巨大的生命瀑流——既是心念之流,也是生死之流,轮回之流。在这样的瀑流冲击中,我们是不能自主的,时而散乱,时而掉举,时而昏沉。散乱,就是追逐外境;掉举,就是摇摆不定;昏沉,就是昏昧不觉。

这就是我们现前的心行状态。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状态带来的过患?是否意识到,正是这种状态使我们活得很累,很疲惫?因为心总是在追逐这样那样的念头,忙个不停。更要命的是,这种忙乱是永久的,没有尽头的。只要没有解除无明,没有平息妄念之流,我们就会在追逐念头的过程中,不断纵容它,强化它,不断制造更具冲击力的瀑流。

如果不停止这样的追逐,痛苦是没有尽头的,轮回也是没有尽头的。禅修所做的,就是改变这样的生命现状,从心念之流中脱身而出,进而平息这些奔腾不已的瀑流——这是我们最重要也最紧迫的任务。不要以为出家就万事大吉了,很多时候,我们依然还在原有串习中。刚出家时可能会有所收敛,如果不是刻意防范,这些串习很快会卷土重来。

禅修也是缘起的,离不开良好的助缘。打坐时,坐姿和身体状态都很重要,都是培养正念的增上缘。虽然说禅超越一切形式,但念头和气脉有一定关系,所谓“心息相依”。所以,各种禅修方式都很重视调息和调气的基本训练。此外,如法的生活也很重要。不同的生活方式,代表不同念头的需要。这些念头驱使我们追求相应的生活方式,反过来,这些生活方式也纵容并发展了我们的念头。

所以佛陀特别制定戒律,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,这是成就正念的重要助缘,所谓“由戒生定”。戒律的作用大体有两方面,一方面是通过止持阻止不良行为,这也是对不良心念的阻止。另一方面,戒律又以种种规范令我们简化生活,减少贪著,从而将全部心力用于发展正念,而不是在妄念之流中左冲右突,精疲力竭。

有了戒律的保驾护航,我们就容易把心带回当下。其实,当下的训练并不复杂,关键是认真对待——认真地走路,认真地吃饭,认真地待人接物。所谓认真,不是常人以为的较真,而是把心专注于当下。吃饭的时候,专注地吃饭;经行的时候,专注地经行,专注地走好每一步——抬腿、落腿,抬腿、落腿。

在座上的禅修中,则要选择一个善所缘境。大家不是第一次参加禅七,都有自己比较相应的方法。佛随念也好,观呼吸也好,只要认真去做,都是训练觉察力的重要基础。

何为禅修?为何禅修?如何禅修?一篇讲透禅修是什么

每一件寻常事 都可以是禅修


版权声明: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

已显示全部数据
版权所有@2021功德文化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